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自闲时花开微信号(ID:xsha369) 作者刘娜 为人父母,都是麦田的守望者。 01 这段时间,江西两个男孩的失联,牵动了全国网友的心。 一个男孩15岁,叫胡鑫宇,在江西省铅山县致远高中读高一。 10月14日傍晚,他在校园内,走出宿舍,在去教室上晚自习的路上,凭空“消失”,迄今没有出现。 胡鑫宇离开宿舍的镜头@网络 如今38天过去了。 胡鑫宇的亲朋,还有当地警方,穷尽一切办法追踪他的下落,甚至抽干了学校内外的池塘。 但,这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离奇失联。 另一个男孩,叫李正宇,16岁,是江西新余市一所中学的学生。 11月11日,他因为在校表现不好,被学校开除。 妈妈去学校领他回家的路上,批评了他几句,母子二人发生争执。 李正宇很气愤。 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,李正宇大步向前,把妈妈远远甩在身后。 等妈妈过了红绿灯,李正宇竟然不见了。 妈妈以为他提前回了家,就赶紧回家,结果他并没有在家里。 妈妈就在家里等他,一直等到深夜,也联系不上他。 各种不好的念头,涌现到妈妈心头。 妈妈和家人赶紧报了警,警察逐一排查,也没有发现李正宇的线索。 全家人哭得撕心裂肺,四处张贴寻人启事,盼知情人提供李正宇的线索。 幸运的是,9天后,李正宇被找到了。 他溜进了原来就读的初中学校,偷偷睡在学校放杂物的储物间里。 李正宇被找到@网络 饿了,他就趁夜晚没人的时候溜出来,跑到各个教室,找点小零食充饥。 如果不是被老师发现,他还会继续在学校储物间里,不愿被父母找到。 但,即便又冷又饿又脏又狼狈,李正宇都不愿回到温暖舒适的家里,回到妈妈身旁。 更令人震惊的是: 结果,孩子一句话都不愿说。 好不容易开口说了一句话,他对妈妈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“我不想和你说”。 接受媒体采访时,李正宇的妈妈声音沙哑地哀叹道:“他不愿和我讲话,我们正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忙。” 李正宇不愿和妈妈说话@网络 其实,在李正宇失联的这9天里,亲朋和熟人都非常担忧。 但,从李正宇故意“失联”躲避妈妈,到他被找到后,不想和妈妈说一句话,我们不难发现这样残酷的真相: 妈妈捧出全部真心,却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最想逃离的人。 @电视剧《小欢喜》 为什么?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母子鸿沟?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感隔膜?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家庭悲剧? 这,正是今天,我想和朋友们探讨的主题。 为此,我还要讲两个真实又极端的案例—— 02 第一个案例: 2019年3月18日,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。 13岁少年小邵,因学习问题和生活琐事,不服从妈妈杨女士的管教,愤怒之下,他竟然拿起家中的菜刀,把妈妈砍死。 杀害妈妈后,小邵从家里走出来,跑到附近一个24小时餐厅,点了一杯水,坐了近40个小时。 警察找到小邵,他对自己杀害妈妈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。 更令人心痛的是,小邵的妈妈杨女士,其实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母亲。 因为丈夫平常在外地务工,这些年一直都是杨女士在照顾小邵。 她像很多妈妈一样,每天早早起床,做饭,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学,然后慌慌张张地去自己开的店铺工作。 开店到中午,她急急忙忙去接送儿子,然后回家给孩子做饭,再送孩子上学。 晚上,孩子放学时,她又要先关了店,把孩子接回来,再去做晚饭。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除了寒暑假和节假日,她天天如此。 第二个案例: 2018年12月2日,湖南沅江。 正上小学六年级的男孩小新(化名),因抽烟被妈妈制止,竟然拿起家中菜刀,对妈妈狂砍20多刀。 直至妈妈血肉模糊地倒在血泊里,再也没有醒来。 住在镇上不远处的外公,察觉出小新家的异常。 多次敲门无果后,外公透过窗户,看到了屋内的血迹,赶紧报了警。 警察到来后,小新说出了那句令人现在想来,都毛骨悚然的话:“我杀的是我妈妈,又不是别人。” 湖南13岁少年弑母案@网络 更令人叹息的是,为了让小新接受更好的教育,妈妈辞了工专职在家带孩子,还在镇上盖了新楼房。 新生活刚刚开始,一个家却从此破碎。 都是10多岁的少年; 都和妈妈有着紧张的关系; 都以极端的方式,让整个家庭拖入惊恐或悲剧中。 这里面,蕴含着非常深刻又值得思辨的问题—— 03 第一,母子关系紧张的背后,是妈妈一个人扛起了家庭教育的重负。 为什么妈妈生育了孩子,为孩子付出了青春年华,甚至在家庭和工作中不停辗转,只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,但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连接,却越来越脆弱? 甚至,有些妈妈付出越多,孩子越讨厌她? 真的仅仅是一句“孩子不懂感恩”,就能盖棺定论的吗? 作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老母亲,作为经常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心理咨询师,我必须要说一句大实话: 家庭问题,不过是社会问题小切口的显现。 当越来越多的爸爸,在房子、车子和贷款的生活压力中,被驯化成职场社畜,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。 或者,爸爸们就算待在家里,也想当然地认为,包括孩子在内的家务事,都是妻子的份儿内事儿,和自己无关。 那,一个共性的家庭危机,就开始出现: 妈妈们就陷入了丧偶式育儿。 焦虑和压力中的妈妈,在一次次情绪崩溃中,对孩子大吼小叫。 逐渐长大的孩子,在叛逆反抗中,和妈妈冲突不断,甚至视妈妈为仇人。 @电影《坡道上的家》 一个老朋友很多次哭着给我打电话,说她老公是甩手掌柜,她独自带了10多年的孩子,动不动就骂她“闭嘴!烦死你了!我就是恨你”。 “为什么?”她哭着问我,“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,孩子却这样对我?” 我安慰她: (不得不或故意)缺席的爸爸+(不受控制地)焦虑崩溃的妈妈+(逐渐长大后)叛逆的孩子,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病根,也是很多亲子关系的写照。 第二,女性的漂泊属性,决定了妈妈最重要的使命,是放下对孩子的控制。 复旦大学的梁永安老师,在谈到女性的属性时,这样说: 女性集体性格里,有着令人悲伤的漂泊属性。 一个成年女子出嫁后,她不再是娘家的人。 她嫁入丈夫家,但对于夫家人来说,她又是外人。 这种漂泊感,是女性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。 但,造物主的仁慈在于,它赋予了女性生育的权利。 女性可以孕育生命,可以生出孩子,可以成为母亲。 成为母亲后,女性为减少自己的漂泊感,巩固自己的安全感,就把生下的孩子看得特别重,有时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。 这样一来,凡是和孩子有关的问题,妈妈们都没法松弛。 尤其是孩子的教育。 妈妈们在孩子的教育上,投入了太多精力和心血,势必也抱有极大期待和希望。 这样的妈妈,就很容易“好心办坏事”: 本是为了孩子成长得更好,但因过分控制和焦虑,反而在苛责和崩溃中,一步步把最爱的孩子,逼成最恨自己的人。 那么,母子关系紧张的妈妈,要如何拯救自己? 我在日常咨询中,总结出了“四多四少”原则,今天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朋友们—— 04 第一,多用事实,少用情绪。 母子关系紧张,都是从“嘴巴”开始的: 妈妈喋喋不休地批评,孩子不胜其烦地逃避。 比如,我家孩子小时候把学习桌总是搞得一团糟。 我就很崩溃:“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吗?” 我很想揍孩子一顿。 但孩子越来越大了,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 我就改变策略: 每天晚上,孩子睡觉前,我如果发现他的学习桌很乱,就会用“事实陈述法”提醒他: 孩子一开始并不情愿收拾,但我每天都会和他陈述这个事实。 坚持3个星期后,他养成了主动收拾的习惯,一边收拾一边和学习桌说话:“哎呦,你也陪我学习一天了,一定想清爽睡觉吧,晚安。” 情绪容易扩大矛盾。 事实却让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。 第二,多用肯定,少用指责。 根据我和很多孩子沟通的体悟来看: 几乎每个孩子,都是顺毛驴—— 你越肯定他,他表现得越好;你越指责他,他越破罐子破摔给你看。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把面子和外人评价看得比天大。 我肯定他懂事,说“你不仅眼里有活儿,还特别尊敬大人,将来一定大有可为”。 后来,这孩子又来我家好几次,还帮我做事,每一次我都肯定他。 有天,我碰见了这个孩子的妈妈,说起孩子的勤快懂礼貌。 肯定孩子,和夸孩子,还不一样。 肯定,是从事实出发,真诚地给予反馈,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赞美。 多肯定你的孩子,你会有惊喜。 @电视剧《小欢喜》 第三,多请教,少管教。 好孩子不是“管”出来的,而是“爱”出来的。 人的天性是渴望自由,渴望尊重,渴望被善待。 没有人希望天天生活在唠叨和监视里。 我问她秘诀是什么。 她说:“示弱。” 她经常请孩子们帮忙,遇到不明白的虚心向孩子们请教。 包括生活上的难题,孩子们也给她当老师。 她学到了新知,孩子们动手能力也增强了。 每一次,她都非常开心地对孩子说: “谢谢小老师,又让我进步。” 第四,多分享,少命令。 真正有爱的话,不必包含“你必须”“你一定要”“你务必”这样的定语。 凡是带有压迫感的词汇,都是需要审视的。 真正有爱的话是:“我遇到一件事儿,我想讲给你听,我也很想听听你的想法。” 或者,“你遇到了什么事儿,有没有困难,需要不需要我帮助,我愿意听你说说”。 多用商量的口吻,打开自己,守望孩子。 就像麦田的守望者,站在田埂边儿上,看一株株麦子,开花抽穗,灌浆结籽,饱满金黄,反哺大地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